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首 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文学与传媒学院简介


一、历史沿革

荆楚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于2007年由原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和荆门职业技术学院文学院合并而成,2008年更名为人文社科学院,2013年更名为文学与传媒学院,并沿用至今。

二、师资力量

全院共有教师77人。其中正高职称7人(教授6人、正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26人,讲师27人,助教23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42人(在读博士2人),学士学位9人,无学位3人。

目前我院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校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科研团队2个,覆盖所有本科专业。

 

三、办学条件

现建有传媒实验中心,分别是视听编辑实验室、视听研训室、影视特效实验室、视觉造型实验室、影视化妆与造型实验室、全媒体编辑实验室、融媒体实验室等7个实验室,总面积1142平方米。主要有影视摄影、摄像、演播、录音、灯光、后期编辑、媒体发布等设备300多台套。

 

四、科研成果

获得省级一等奖 1项、二等奖 1项、三等奖 1项。2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

 

五、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全日制学生1700多人。学院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组建创新创业团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思孟堂、节点广告、承翰堂、楚韵文化、秀文文化、荆悦传媒、非自然传媒工作室、视觉荆门等团队陆续入驻学校创新创业园,入园项目数量居全校第一位,为学生提供500多个实习实训岗位,带动近千人参与到创新创业大潮之中。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等各项专业竞赛,取得累累硕果,共获得国家级奖励 30 余项、省级 200 余项。近年来,我院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26人;王楠、张雪芹、周旻昱等60多名学生先后被上海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100多人报名参加各省市的农村义务教师招考,50余名同学被录取;席睿廷等10余名同学考取选调生;刘彬彬等5名同学被西部计划录取。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专科学生专升本率达到60%

 

 

六、专业介绍

(一)广播电视编导(四年制)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设立于2012年。目前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湖北省“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专业、湖北省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第三方排名的五星级专业,全国专业排名稳居第一方阵,其中2018年全国第五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 湖北省“校媒融合发展双师型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团队”,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影视艺术课程群”教研室,数字视听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有专业教师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博士3人,博导1人、硕导1人。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在广播电影电视机构及其他传媒、文化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节目策划、编导、创作、及宣传、管理等工作的全媒体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二)汉语言文学(四年制)

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为我校传统优势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有首批校级学科团队——文学传播研究团队。有专业教师30人,其中,教授与副教授16人,博士及硕士研究生14人。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扎实学科专业基础,掌握汉语及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较强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基本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及跨文化交流能力,能从事与汉语言文字应用相关的工作,适应我国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网络与新媒体(四年制)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设立于2016年,目前为校级重点学科专业、新文科专业,是为顺应移动互联、媒介融合的数字信息时代要求发展起来的新闻传播学类新兴特设专业。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扎实的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统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理论知识、全媒体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技能,能够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与新媒体内容生产、信息维护与管理、舆情监测、媒介经营与管理等相关工作,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有校级重点学科团队。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

 

书记:裴文倩 院长:陈洪友 副书记:李小平

 

友情链接 / Lkink

学院地址:湖北荆门市象山大道33号    邮政编码:448000  电话:0724—2356612

Copyright©  2024   荆楚理工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