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
课程代码 |
|
课程类别 |
|
学分 |
|
理论学分 |
|
实践学分 |
|
授课时间 |
|
授课专业 |
|
授课年级 |
|
考核方式 |
|
任课教师 |
|
参评人数 |
|
评价责任人 |
|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表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
支撑的毕业要求 |
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1 |
|
|
课程目标2 |
|
|
… |
… |
… |
注:与相应课程教学大纲保持一致。
三、课程目标评价方式
表2 课程目标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 |
评价方式1 |
评价方式2 |
… |
课程目标1 |
|
|
|
课程目标2 |
|
|
|
… |
|
|
|
注:评价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程论文和期末考试等,在课程目标对应的评价方式空格中画“√”。
四、课程目标对应期末考试试题分布
表3 课程目标对应期末考试试题分布
试题号 |
合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 |
目标分值 |
100 |
|
|
|
|
|
|
课程目标1 |
|
|
|
|
|
|
|
课程目标2 |
|
|
|
|
|
|
|
… |
|
|
|
|
|
|
|
注:本表试题号根据实际试题数量制作,每道题下方填写该题分值,并在相应的课程目标空格中填写所占分值。
五、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
表4 课程考核成绩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课程目标 |
评价方式 |
权重 |
目标分值 |
实际平均分 |
目标达成评价值 |
课程目标1 |
评价方式1 |
A1% |
|
|
|
评价方式2 |
A2% |
|
|
… |
An% |
|
|
课程目标2 |
评价方式1 |
B1% |
|
|
|
评价方式2 |
B2% |
|
|
… |
Bn% |
|
|
… |
评价方式1 |
… |
|
|
|
评价方式2 |
… |
|
|
… |
… |
|
|
整体课程目标 |
|
注:1.权重为对应评价方式在相应课程目标中的权重A1%+A2%+An%=100%。
2.目标分值为课程目标对应评价方式的满分,同一评价方式目标分值之和为100。
3.实际平均分为参与评价的学生在该评价方式的平均分。
4.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值为实际平均分/目标分值*对应权重之和。
5.整体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值为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值的最小值。
图1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值柱状图
注:根据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实际结果绘制。
六、课程总结与改进措施
课程目标1:
1)达成情况分析:
(本课程目标的考核内容;学生在高阶能力课程目标的过程性评价中、期末考试试卷中的此方面能力发展表现;课程考核成绩值;达成或没达成的结论。)
2)存在的问题:
(如果课程目标没有达成,分析没有达成的原因及学生在高阶能力课程目标的过程性评价中、期末考试试卷中的此方面能力发展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如果课程目标达成,那就没有达到课程目标达成预期值的那部分学生在高阶能力课程目标的过程性评价中、期末考试试卷中的此方面能力发展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课程目标2:
1)达成情况分析:
(本课程目标的考核内容;学生在高阶能力课程目标的过程性评价中、期末考试试卷中的此方面能力发展表现;课程考核成绩值;达成或没达成的结论。)
2)存在的问题:
(如果课程目标没有达成,分析没有达成的原因及学生在高阶能力课程目标的过程性评价中、期末考试试卷中的此方面能力发展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如果课程目标达成,那就没有达到课程目标达成预期值的那部分学生在高阶能力课程目标的过程性评价中、期末考试试卷中的此方面能力发展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
七、其它相关说明
1.对不适合做量化计算的课程进行说明。
2.对选课但未参与评价学生情况进行说明。
3.其它需要说明的情况。
八、课程持续改进
针对上一轮次问题的改进情况 |
|
改进措施 |
针对每个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中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提出下一轮课程教学中要进行改进的措施。可以对应每个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一一提出改进措施;也可以整合多个课程目标的问题整体进行改进。 |
系(教研室)审核意见 |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
学院(部)审核意见 |
学院(部)教学副院长(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